公司動態(tài)
《科學》預測2015年重要突破
閱讀:179 發(fā)布時間:2014-12-30科學是一個移動的標靶。在這個歲末,除了回顧這一年的成就,美國《科學》雜志的編輯們還“冒險"賭了一把在未來幾個月可能會成為新聞的科學進展。
北極海冰
隨著變暖,研究北極海冰萎縮對氣候帶來的深遠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由于遼闊的海洋能夠從太陽那里吸收更多的熱量,海冰的減少已知能夠擴大該地區(qū)的受熱面積。但是北極變暖對于低緯度地區(qū)的氣候將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及其是否對過去10年中的一些氣候現(xiàn)象(從亞洲的季風到歐洲的寒冬)負有責任—— 一直是人們熱議的一個話題。
確定大氣環(huán)流復雜動力學中的長距離關聯(lián)不是一件輕松的任務。2014年,科學家提出了幾個觀測模式,包括大型的羅斯貝波和極地急流。2015年,科學家希望能夠努力確定北極變暖如何對幾千公里以南地區(qū)的天氣產生影響。
太陽系中的相遇
2014年是一個彗星年。但2015年則很有可能是一個矮行星年。明年3月,美國宇航局(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將飛抵谷神星,后者是小行星帶中zui大的天體,同時蘊藏著驚人數(shù)量的冰。而在4個月后,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將于7月快速掠過冥王星,兩者將進行一次短暫而意義非凡的相遇。
這兩顆冰凍的天體是同一類行星的“雙胞胎"。在2006年,天文聯(lián)合會將谷神星從一顆小行星升級為一顆矮行星;而把冥王星從一顆行星降級為一顆矮行星。一些科學家之前曾提出,這兩顆天體都是在冰冷的彗星物質于太陽系外圍空間碰撞集結的過程中形成的,并且隨后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這或許是由于木星的引力“惡作劇"牽引所致。而NASA的這兩項空間任務對于梳理此類天體的起源將大有幫助。
LHC重啟
明年春季,位于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粒子物理學實驗室中的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將在為期兩年的整修后重新啟動。2012年7月,LHC迸發(fā)出希格斯玻色子,后者是物理學家關于已知粒子標準模型的zui后一塊拼圖。
但是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如果基于加速器的粒子物理學是有希望的,則巨大的機器將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超越可靠的標準模型的東西。如今,LHC將進行另一項嘗試,即把運行能量調整到運行的兩倍。接下來,人們將看到LHCzui終能否達到其設計運行能量,同時在未來的幾年中,這臺加速器能否發(fā)現(xiàn)新的未知粒子。
聯(lián)合免疫療法
隨著臨床研究人員積累的證據(jù)越來越多,作為《科學》雜志評出的2013年重要突破之一,癌癥免疫療法正在表現(xiàn)出對抗腫瘤的巨大潛力。目前的一個zui大焦點便是將多種療法混合搭配:例如,整合兩種新的免疫療法,或是將一種免疫療法與一種靶向藥物、放射療法或化學療法相結合。
幾十種臨床試驗正在進行當中——從zui近批準的免疫療法藥物依普利姆瑪與另一種減緩血管生長的療法相結合治療黑色素瘤的一期研究,到測試依普利姆瑪與化學療法相結合是否優(yōu)于單獨依靠化學療法治療肺癌的三期臨床試驗。這些研究結果將使腫瘤學家更容易找到與癌癥病人相匹配的治療方法。但新療法的潛在毒性依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